第4部分(2 / 2)

这正应了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一句话:

——行不公正的人比遭受这不公正行为的人更不幸。

小时我在屋檐下捉到过一只麻雀,放进一个大纸盒里打算把它养起来。邻居大爷说:

“你养不活它,这小东西气性大着呢!”

我不信。结果那只麻雀不吃不喝,在盒子里乱撞,饿到奄奄一息时把米粒放到它嘴里也不进食,最后死掉了。

我把它埋了,心里很难受,是我害了它。

这小小的麻雀——它既没有漂亮的羽毛,也没有动听的歌喉,却有别的鸟儿没有的“气性”!它为何如此倔犟,是天性使然还是环境使然,我不知道。

如此卑微的生灵都不容侵犯,视自由和尊严高于生命,真令人叹服。

九.外公的书

上中学时,从南京寄来一大木箱外公的书,都是线装的。是一套《四库全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曾国藩编,李鸿章校。(注) 包括经诗子集四大部分,简直是古典文学的百科全书。

每年夏天过后,我都要帮外公把这些书拿到院子里晾晒,防潮防虫。我也借机拿几本翻翻。外公看我喜欢,也答应借给我看,条件是一次拿一本,看完了再换,不许借别人,不能损坏。我先后借过唐诗,元曲等内容的书二三十本。对我的文学爱好影响很大。

外公请“荣宝斋”的人来看过,当时的出价是十五块钱一本,外公没有卖。可惜这些书在文革中全部遗失,那是后话。

星期天外公带我逛过天桥,天桥其实离我们家住的珠市口不远,不过在一片胡同里,我自己可找不到。

那时天桥还有撂地的场子。说书说相声的,变戏法的,摔跤的,练武术的各围一块场子,观众站在四周,练手艺的开场通常是两个人,一说一捧:

“光说不练——”

“假把势!”

“光练不说——”

“傻把势!”

“能说会练——”

“那才叫——真把势!”

然后连说带练,十分的卖力。那些节目都很有意思,常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自从认识了这个地方,周末逛天桥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

“天桥把势”靠手艺吃饭,很讲义气。他们的原则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观众中不少是像我一样半大不小的孩子,都是一分钱也舍不得扔的;但他们不欺负小孩,要钱时从你面前转过去也不会难为你,可以放心的免费观看。就是大人们不给钱也没有关系,只是别一见收钱扭头就走,那是要受到摊主的奚落的。

老天桥的豆汁二分钱一碗,外带一小碟咸菜。那真是一道廉价的美食。尤其是冬天,你慢慢地品着滚烫的豆汁,越喝越香,身子也越喝越热;喝完豆汁去看天桥把势的表演,就像如今吃完比萨饼去听音乐会,绝对的舒服,惬意。

由于从小在南方长大,我对北方冬天的严寒特别不适应,到北京没多久就得了慢性鼻炎,老流鼻涕。家里人对我吸鼻涕特别反感,时常呵斥:“去去!快擤鼻涕去!”

小时候北京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冷,记得好像是上初一的那年,我的手和脚都冻了,肿得像胡萝卜一样;到后来手指头溃烂化脓。外公带我去医院看,拿回纱布和敷的药。不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我都能自己换药;在手指上敷药裹纱布容易,最后打结比较困难;我学护士那样把纱布头剪成两叉,再用牙齿配合另一只手将纱布头打结系好,往往要尝试几次才能成功。我换药时妈妈和外婆离得远远的,她们嫌脏。

冻手冻脚是件很麻烦的事,走路疼不说,写字都不方便;而且会在相同的部位反复发作。今年要是右手的食指中指被冻伤,明年就还是这两个手指头被冻;这困扰了我好几年。后来听了一位老医生的劝告,从入秋开始天天坚持用冷水洗手,冬天用雪擦手,这个毛病才断了根。

注:《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编纂的一套丛书,之后清代不断有人修编。本人学浅,尚未在相关资料中找到曾﹑李二人编校的记述。

十.失落的大学梦

老是蹲在书店的角落读书损害了我的视力。上中学后,我的视力下降得更厉害,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座位不断地向前移。初二体检时,我的视力到了0。7,校医建议我配副眼镜。我回家说了,妈妈斜了我一眼,挖苦地说:

“这么点儿大的学生还想戴个眼镜,显得你有学问呀!”

妈妈说得不错,那时学生里戴眼镜的不多,连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假装“有学问”。

但是眼睛不争气,终于到了坐在第一排也看不清黑板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写了个条子,让家长给我配眼镜,否则无法安排我的座位。

这回他们同意了。

我自己到眼镜店,配了一副最便宜的眼镜,花了三块多钱。

班上的“小眼镜”总共才五六个,还真有的同学挺羡慕我们的。

后来我一个人去探望奶奶,奶奶看我长了“学问”,知道是读书读的;她拉着我的手怜惜地说:

“你好好念书,将来上大学,那样才有出息。”

她看我无语,接着说:

“你放心,上大学有我供你。”

我听了鼻子酸酸的。

奶奶是有一些钱,听说那是离开南京时变卖了部分家当;另外南京的房子委托亲戚出租,还收点房租。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和我提过什么上大学的事,指望他们是不可能的。

奶奶没上过学,仅认识有限的几个字,但她希望自己的孙子上大学。

爸爸妈妈据说都是高中毕业,可他们并不盼我有什么出息。

我望着奶奶,不知说什么好。

在学习上我有充分的自信。我爱好文学,语文老师夸我的作文写得好。俄语是我的强项,数理化也是我喜爱的课程。我还特别喜欢几何的证明题,那缜密的论证,严密的推理和完美的逻辑让我着迷。我和班上的几个男生已不满足于几何作业,缠着老师给我们出些难题来做,还从杂志上找来一些偏题怪题。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不是等边三角形,证明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四边形的边AB≠CD,证明AB=CD”;这些类似诡辩的题我们做起来津津有味。

除了无线电的爱好,我还是班内的国际象棋高手,所向无敌。

年少的我求知欲旺盛,学什么的感觉都是如鱼得水。

那个年代还不时兴成绩排名,但我相信在班上是名列前茅的,按河南人的话说,在班上是个“人物”。

我的课外爱好多,有时就影响到老师留的作业。老师问起来,我不知深浅地说:“那些作业太容易了,我都会,做它是浪费时间。”为此遭到老师的点名批评。

五十年代末是反对走“白专道路”,提倡“又红又专”的政治形势。“红”指的是政治思想觉悟,“专”指的是业务本领。一位开国元帅曾用生动的例子解释红与专的关系:如果你开战斗机,红而不专,没本事,一上天就被敌人打下来了;专而不红,开着飞机投敌去了;只有又红又专,才是革命事业需要的人才。

班主任老师不喜欢我这个有几分小聪明又有几分狂气的学生,在班会上把我和另外一两个与我差不多的同学称为“小白专”。“小白专”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不会“假积极”(我们对在班主任面前摆好的人的称呼)。班上的革干子弟根红苗正,是当然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作为初中生,我当时对这些政治名词的理解十分肤浅,只知道“红专”是表扬,“白专”是批评而已。哪里晓得这批评的分量。

我心里不服,也没往心里去;那时的我,的确是太不懂事了。

初三毕业考试前填写志愿,育才学校当时没有高中,我填了三个能住校的比较好的高中:一零一中学,清华附中,另一个好像是师大附中,因为我不愿再住在家里。虽然当时的学校并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升学竞争也没有今天激烈,这种填报方式在现在看来也是不明智的。外公让我报一所附近的普通中学,我不听;俄语老师劝我报一所俄语专科学校,我也不听;爸爸劝我报中专,说可以早挣钱,我也拒绝了。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造就了我的固执,我一意孤行,非上高中不可,非住校不可。

中考结束了,我自我感觉不错,满怀希望地等待录取通知。

录取通知书来了,我打开一看,录取我的是“北京农业学校”,我一下子懵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是写了“服从分配”,但为什么没有分配到一所高中,而分配到我想也没想过,听也没听说过的“北京农业学校”?难道我连普通高中的录取的分数都不够?这不可能。

是我没考好吗?我不相信。但那时不公布分数,查分是根本做不到的。

我想到了班主任老师对我的恶评,莫非是“小白专”的评语起了作用?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一句评语的确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要么就是爸爸到学校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妈妈虽然表面上对我的升学不闻不问,但她会坐视不管吗?

我整天苦苦地思来想去,还是找不到答案,心里十分痛苦:上不了高中,我的大学梦再也无法实现,我也让奶奶失望了。

我该怎么办?不去报到,下一年再考?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