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2)

此文一出,引起强烈反响。《作家文摘》、《青岛晚报》、《海口晚报》及多家网站纷纷转载并讨论。

为此,2001年2月26日,我们一家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一小时》节目。这里节选部分谈话内容,主题是关于素质教育的对话:

父:各位听众大家好,很高兴能有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午间一小时》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这次我女儿写文章对我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而且进行了她的论证,对我当然是一个挑战了。我也很欣慰,因为我觉得年轻一代总是有他们的想法,有他们的视角,女儿能提出来我觉得是很值得思考的。希望我女儿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所以她写这篇文章我支持她,我说只要你说得有道理,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能服人就可以,我从来不反对她向我挑战……

母:各位听众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跟大家交流,我是孙冉的母亲,我本人是北京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生,我的工作也是从事和日语有关的工作。我的女儿从上中学以后曾经两次去过日本,所以我也非常鼓励她用她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经历去提高自己分析的能力,所以通过两年她观察日本,体验生活,她最近写出一些文章,我觉得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愿意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些问题。

······

女: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我叫孙冉,今年18岁,是北京月坛中学高三的学生,第一次做这种节目心里还有点儿紧张。我写这个文章是因为我两次去日本参加民宿,对日本的学生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而且我爸爸以前写过《夏令营中的较量》和《千年警世钟》,我看完以后觉得对他的观点有些不得不说的话,所以我才写了这篇文章。

主持人原杰(以下简称原):为什么你不在你爸写文章的时候支支招儿,非得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女: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个认识过程。爸爸写《夏令营中的较量》时我还小,但是他在写《千年警世钟》的时候,我就开始有了思考的过程。我就在想,因为是我亲身经历的,我爸爸看登黑姬山的问题为什么我没有注意到?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会是怎么样的?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我有了很多想法,就开始动笔。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列了很多点,大部分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摆在上面,所以这篇文章就出来了。

原:你在文章里我觉得是比较温和的表现出了对你爸的一些观点的不同意见。

女:我觉得他有些观点过于偏执。

······

父:是的,女儿这篇文章有很多有价值的地方。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感觉她对我的观点质疑是有些道理的。她对人们吃苦的概念做了一个界定,即吃苦,就是勤苦,按照中国的解释是勤劳、刻苦,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方面、家庭劳动、社会劳动还有体育煅炼。她按照这方面做问卷调查、访谈,得出的结论确实是中国学生比日本学生在学习方面要刻苦得多。我看了她的数据,我觉得说得是很有道理的,比方说,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比日本学生长,那么中国孩子在学习和娱乐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学习的多,日本孩子选择娱乐的多。还有,在遇上难题的时候是放弃做还是问别人呢?中国学生选择自己解决的多,而日本学生选择放弃和问别人、找现成答案的多,所以我觉得她这个数据是成立的。

我觉得我女儿说的对我是一个启发、一个触动,我过去认为日本的学生学习也很苦,日本是考试地狱啊,我一直觉得他们是学习学习。很不简单啊,女儿这个调查论证的结果,改变了我的某些认识。

······

女: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很明确的说要反驳我爸爸,只是觉得在教育问题上看法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而已,并不是想对我爸爸的文章说不。

原:那你觉得你父亲在他的《千年警世钟》提到的一些事情,它是不是都是事实?

女:都是事实。爬黑姬山我也爬了,从头到尾我都是和我爸爸共同经历的,后来他提到一些关于素质问题方面的问题,也是我们共同采访的,而且我作为他的翻译,他要获得材料一般都是我作为第一方了解,然后再去告诉他,都是非常真实的。

原:可是真实的材料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孙先生您怎么看这件事儿?

第34节:心态

父:您说得很对,比方说爬山途中,唱歌这个问题,我就当作一个中国孩子生存意识弱的例子来解释了,上山很累,你还唱歌、说小品肯定更累,我觉得这个不明智,日本孩子不说话这是保护体力。我女儿不这么认为,你可以让我女儿自己解释。

······

女:没有,没有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同学开始唱歌我也觉得不太好,我就说这样浪费体力。后来快爬到山顶的时候叫八合目(相当于依次递进高度的第八处)吧,当时我真是一点儿劲儿都没有了,如果不是同学唱歌的话我真的爬不上去了,后来我觉得唱歌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所以我也和我们同学一起唱歌。

······

父:她们说得很有道理,我这个人忧患意识比较强,他们太轻松,爬山时,一个同学一下子踩到深泥里去了,他哎哟一下的表情,他说什么?他说哎哟,我这一千多块的鞋哟,那个时候他都还是觉得很好玩,包括《夏令营中的较量》写的草原探险,孩子也感觉挺好玩的。

原:所以我觉得有这么一种心态你们是不是觉得也还不错?

母: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只是孙云晓考虑问题那种忧国忧民的意识确实是……他也没什么错嘛,他就是一个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他干的就是这个工作,研究的就是这样的项目,他看得更深刻一些,想得更远一些。

原:我想问孙冉,刚才问你是不是同样的事实,你说是对吧?但是从你父亲看这个教育问题上,他看的问题上是不是由于他研究的年限长了,有些过于敏感?或者在看你们的问题上有些主观?

女:我想这可能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通病吧。

原:就是这样的,你女儿提出这个问题还挺尖锐的,她说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通病,刚才您提到一个教育体制的问题,那么教育体制或者说教育方法问题,既然你女儿提到一个通病问题,这里就牵涉到一个教育方法问题,你们是不是也帮助一块儿反思反思?

父:我觉得这个事情真是非常值得反思,我们教育工作者确实有一些通病,这个通病就是低估了中国孩子的能力,过于强调教育。但实际上他们的乐观精神确实是人类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营养素,我们过去可能对它是忽略了。但是不能排除一些担心。我可以很坦白地说,假如面对一场灾难或者一场战争的话,我们中国青少年,以目前这种状态,要付出的代价是很高昂的,最终他们可能还是胜利者,但是付出的代价要比日本的青少年代价大得多,这是我心底里的话。也许他们可以乐观,但是由于他们的生存意识不及日本同龄人,他就有可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就是我心里一直担心的问题。

······

父:因为角色的原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很困难的,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都是很困难的。

原:孙冉频频点头,(笑)深有同感。

父:有句话叫做“仆人眼里无英雄”,伟人靠得越近也就没有英雄了。但是对于孙冉我们也动了脑筋,比方说我们不是很计较孩子的考试分数,她甚至不告诉我们也可以,我们至少不会计较。她考不及格我们也不会跟她过不去,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是我们很肯定的。另外一个是一个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体验中长大,因为女孩子特别需要胸怀开阔,所以我们经常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到处旅行。她现在18岁了,我们一共带她走过13个省,名山大川啊,海边啊,或者一些名胜古迹啊,跑了很多地方。

原:意义是什么呢?

父:意义就是让她去读无字之书,比如说走三峡,爬华山,看桂林,回老家青岛,去海里游泳,我觉得这些我们不用一句说教,但这就是教育。后来她自己也总结到了一些,孙冉可以谈自己的看法,这些就是我们具体的一些方法。

······

女:我家还是比较宽松的,比较民主的,就拿他们带我出去旅行这件事儿来说吧,我觉得通过他们带我去那么多地方,培养我对别人很宽容,而且非常的理解别人。因为见多识广吧,我更知道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别人是怎么过这一辈子的,所以我更会从别人的立场替别人考虑,就因为这一点我赢得了很多朋友。还有比如说我去很多地方培养了我的独立性,更珍惜我现在的生活等等,都是他们带我旅行给我的好处。

······

第35节:发掘孩子的潜能

母:日本是岛国嘛,岛国这种忧患意识比较强,说他过于敏感也好,说他考虑问题比较多也好,但他的危机意识确实是比较强的,所以他们比较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这在我们中国来讲是比较欠缺的,整个社会或者整个家庭是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的。就拿孙冉来说她已经18岁了,我觉得我们没有这种要求,她自己也没有这种动力,说父母应该给我承担什么,我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我们曾经为了这个问题采访过日本学校的老师,他们说日本就是这样,父母只负担你最基本的应该付的学费或者生活钱,超出这个范围,你要想玩、你要想要更多的物质享受你就要自己去挣钱。

······

不管讨论将引发怎样的结果,我看到女儿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新的学习给她带来了新的体验。我想,《成长悟语》的出版是孙冉成长中一个坚实的脚印,是她走上研究型学习之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可能对其未来的选择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足够了。

如何发掘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选择成功之路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