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语文学下来,无论是小本的统编教材还是大本的实验教材,我都领略过其风采了,可以说已经大体了解中国语文教育的主线,真是感慨万千啊。对于十分热爱语文的我来说,每天置身于模式化教学的语文课堂中,真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摧残。如果说语文教学改革,我将举双手赞成!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听到我发自内心的呼声!
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怎么能是一本几百页的书就能概括得了的呢。而抛开简陋的课本,将最大范围内的文学佳作引进课堂,这样一来广泛的阅读面效果就会好多了吧。而且在阅读的当中也培养了我们对语文的兴趣。因为我见过太多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只是死抠教材上那几篇文章,脱离了教材就什么也不懂了,真正的悲哀。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就只读不学知识了,这样的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脱离教学大纲,教学主线并不变,只是摒弃了一本教材的局限。况且高考也并不只考书本内的知识啊,既然是考能力,多接触一些效果是否会好一些呢。确实,我的这种主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有一些难度,可能比较适合大学生吧,但我衷心地希望将来的语文教育改革能向这方面发展。
总而言之,我觉得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而不是普通的工具。学语文怎能机械地分割开来学呢?表面看起来很细,一点一点的分析,其实已经把它肢解了,血肉分离了。看一篇文章需要激情,往往一口气看下来,能有触动心灵深处的感觉。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就变味了,纵使再精彩的文章也没有意思了。如果说文学是一只美丽的天鹅,那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只是一片羽毛。我们光靠一本书是无法感受其丰富的内涵的,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理解这种浓厚的文学底蕴,真正体会文学的魅力,这才是学语文啊!
女儿深爱文学,她在讨论中还专门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是我们飞翔的翅膀》的评论:
我们为什么会接近文学呢?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刻意去“接近”吧。如果真这么做,那要不就是附庸风雅之徒,要不就是莫名其妙之辈。我觉得但凡热爱文学的人都应是被其巨大的魅力所吸引,而拥抱文学这片浩瀚的海洋的。
但我们为什么会被吸引呢?无论是当代的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
我深深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读完一本书的感觉。那是怎样一种震撼啊,是从未有过的共鸣、充实与兴奋。我的世界从此不再是眼前的这一片小天地,它拓展到无比辽阔的天际。是色彩斑斓的,是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我似乎朦朦胧胧地懂得了自己渴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以后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长大一些,我才明白这就是梦想。是文学赋予了我几乎是全部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感受。它还在不断的给我展现着一个又一个我未知的世界,吸引着我的理智与情感,也许它可以说是我的精神寄托吧,不,应该说它是我梦想的源泉,或许又是因为人生有着太多不如意与遗憾,在文学里却给予我满足吧。文学是人们那脆弱的心灵的一个强有力的怀抱,是召唤暴风雨中一叶小舟的静静港湾。我们可以从这里汲取力量,重新振作,扬帆起航,为人生的希望去奋斗。我们不能想像没有文学的日子,那样我们将成为精神荒漠的流浪儿,灵魂无处安放。
第29节:挑战自己
我想这就是我们接近文学的原因吧。文学是梦想,文学是生命,文学是我们飞翔的翅膀!
女儿的一系列评论受到了北京大学著名文学教授曹文轩先生的好评,尽管如此,女儿仍感到落伍于同龄人,总想突破自己。
挑战自己
女儿上小学时,一向以爸爸为骄傲。爸爸是作家,写的书《英雄少年赖宁》,全国少年儿童都在学习,没人不知道。女儿小学快毕业时,爸爸又写了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又是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教育热点。然而,这一次女儿有些困惑和沉默,因为爸爸说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吃苦,她不太同意,可又说不太清楚。
起初,我对女儿的反应并不在意,认为那不过是一种幼稚的委屈感而已。直到2000年夏天赴日之前,女儿决定做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我这才认真思考她的观点。
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女儿对父亲的挑战,并且是采用社会调查式的重型武器,有可能动摇八年来已经因《较量》讨论而形成的共识。显然,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了。
尽管,我早已意识到,《较量》大讨论留下许多未解之题,即使较为核心的中日学生素质对比问题,也缺乏足以支持论点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也未必完全有利于我的观点。如今,女儿冲杀进来,会不会将我推至被动的境地?可是,女儿有这等敏锐的眼光和勇气,我怎能阻止她?我不是一向鼓励她相信自己的眼睛,鼓励她崇尚科学精神吗?再说,《较量》既然触及教育的本质,就必定经得起事实的检验,而越争论会越清楚。
于是,我表示支持女儿的研究,并主动亮出问题当靶子,希望女儿下功夫研究突破。同时,我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把当年争论双方的观点告诉女儿,建议她避开误区,直取要害。
为了女儿,我愿化作一根枕木。我说:
“老爸支持你!反驳是可以的,关键在于科学。我给你引荐一位高水平的学者,你拜她为师吧。”
我给女儿请的高师是卜卫,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大众传播与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她做过大量研究,并以立论严谨方法科学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卜卫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
她首先肯定了孙冉的构想有独特的价值,又手把手教给孙冉怎样设计问卷、怎样抽样、怎样访谈等具体方法,却又不包办代替,一切让她自己做起。
我一直在为孙冉担心。如此复杂的社会调查技术,一个高二学生能够掌握得了吗?又是这么短促的时间,又是到外国去发放问卷,会不会乱了套?
其实,今天的青少年远比成年人灵。孙冉接受了卜卫老师的指导之后,充满自信,甚至还轻松愉快。大约也就不到一个晚上,她已经将问卷设计出来了。
我看了一下女儿的问卷,居然像模像样的,还有几分专业的味道。她将勤苦状况分为四大指标,一是学习状况;二是家务劳动状况;三是社会劳动状况;四是体育锻炼状况。各指标下的问题设计,也符合计算机统计的要求。
坦白地说,我做了多年的研究,主要是做策划、分析和写作、审稿,很少具体设计问卷。所以,不能不对女儿刮目相看。
更让我欣慰的是女儿的感慨。当我赞扬她走上了研究型学习之路时,她说:
“这就叫研究型学习呀?太有意思啦!如果天天这样学习,我们学生谁都不会厌学!”
在日本做调查
在赴日的前一天,孙冉将译成日文的问卷复印了100份。
女儿毕竟是个学生,既无科研经费,又没有系统支持,不可能从全日本国抽样调查。在卜卫老师的指导下,她采取随机发放的简易方式,对部分日本青少年做调查。
此次赴日我与女儿同行,她兼任我的日语翻译。从天津乘“燕京号”客轮启航不久,已是天水之间茫苍苍,什么也看不见了。
在两天的航海生活中,我与女儿共同采访了两个大学生和一个中学生,请他们谈参加中日民宿交流的感觉。我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教给女儿怎样做访谈。
抵达日本神户港时,孙冉得意地告诉我,问卷已经发出去20多份。原来,中国学生将分赴日本各地,女儿委托他们代为发放问卷。我又一次向女儿翘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