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
“侯爷,中原地区传来急讯,陕西叛军出潼关之后一路高歌猛进。
先后攻破了洛阳、开封,现在又猛攻南阳府和汝宁府,两地局势告急。
观叛军的进攻路线,多半是冲着湖广来的。”
兵部尚书史清尘神色凝重的说道。
勤王大军刚出发去对付辽东叛军,结果陕西叛军又蹦出来凑热闹。
前面陕西、河南沦陷,那是情非得已,万万不能再让湖广发生意外。
一旦叛军进入湖广,南方各省就被一分为二。
寄予厚望的长江防线,更是不战自溃。
到时候南京朝廷,能够调动的资源,就只剩下东南这一隅之地。
“预料之中的事情!”
“北方严重缺粮,无论是辽东反贼,还是陕西的叛军,他们需要一个粮仓。
除了挥师南下,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大家准备迎战即可!”
李牧的淡定回答,让众人非常受伤。
大道理谁都懂,问题是具体怎么落实啊!
自从平定白莲教之乱后,朝廷就多次从南方抽调兵力北上。
尤其是永宁帝挥师北伐失败,葬送了朝廷大量的精锐,各省派过去的兵马,要么血撒疆场,要么被迫留在北方守边疆。
战后朝廷虽然准备重新恢复军备,怎奈朝廷财力不支。
别说是恢复军队建制,连阵亡官兵们的抚恤金,朝廷发放的都不足三分之一。
后续一系列的天灾人祸爆发,朝廷一度中场破产,重组军队的计划直接搁浅在了纸面上。
各地的募兵编制没有恢复,那就只能靠卫所部队撑场面。
看各地派来的勤王大军,就可以管中窥豹,大致判断各省的军事实力。
“侯爷,湖广三镇募兵全部空缺,光靠地方卫所恐怕难以挡住叛军的兵锋。
您看派出哪一支部队,前往支援呢?”
万怀瑾关心的询问道。
湖广不光是长江防线的支柱,更是天下粮仓,无论如何都必须保住。
“辽东叛军来势汹汹,施逆挟持了陛下亲率大军南下,徐州一线压力非常大。
勤王联军是什么货色,你们都是见识过的。
一支连军纪都无法遵守的部队,到了战场上除了给敌人贡献战绩,没有任何意义。
本侯麾下看似坐拥二十多万大军,真正能打的部队,顶多只有半数。
眼下要支援湖广,最少得派出两镇精锐,势必进一步减少可用之兵。
那么原本制定的北伐计划,现在就只能被迫搁浅,转为全面防守!”
李牧平静的回答道。
兵力不足,只是他抛出来的借口。
勤王大军中充斥着大量乌合之众,辽东叛军同样是如此。
南下的陕西叛军,更不用多说,整支队伍都是乌合之众。
看似两股敌人一起杀过来,勤王大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实际上情况截然相反。
北方人不擅水战,这可是曹操亲自验证过的,不以个人意志转移。
两支没有水师的敌军,跑到南方来开战,摆明是把战略优势拱手让人。
可以说战场每向南挪移一分,勤王大军的胜算就增加了一分。
如果不是洞悉了全局,故意等敌人过来决战,李牧早就挥师北上直取京师。
“防守就防守,先保障湖广的安全再说。
平叛之事,可以从长计议。
北方现在缺粮,我们完全可以凭借钱粮上的优势,同叛军打消耗战!”
礼部尚书柏锦文当场表明了态度。
同所有的南方割据政权一样,现在的南方小朝廷,也没有多少进取指向。
“北伐”,那只是大家的政治口号。
官场上除了少数热血少年,没几个真把这当成一回事。
倒不是他们缺乏忠义,主要是现在北伐,乃是纯亏损的买卖。
遍地的饥民,都等待着救济。
每打下一片土地,朝廷就会增加一笔负担。
倘若收复了整个北方大地,巨额的财政压力,将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从短期来看,固守淮河防线,乃是最经济的打法。
在许多人看来,拖上三年五载,耗死了叛军,北方大地上也没有那么多饥民,再北伐收复河山也不迟。
有了这样的想法,以至于各部门在北伐问题上,表现的相当消极。
虽然没有故意拖后腿,影响勤王大军北上,但配合上效率从未高过。
面对系统性拖延,李牧选择了假装看不见。
大虞朝这种“疾病缠身”的末代王朝,官僚系统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他又不是改良派,幻想着要把大虞从泥潭中拉出来,犯不着跑去搞出力不讨好的改革。
官僚系统只要能正常运转,勉强完成任务就行了,奢望更多就是自讨没趣。
“柏大人说的不错,稳定局势才是第一位的。
侯爷,你就下令吧!”
刑部尚书安敬之跟着附和道。
北方反正都被打烂了,局势再坏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他们这些出身北方官员,亲族家眷也陆续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