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看着。我也放心些。”
贾蔷其他的都没放在心上,只是听着罢了,知道这个叔叔虽然荒唐但是对自己的疼爱还是真的。等听到最后一句,却真的打动了贾蔷,他也想亲自看着蓉哥儿才好放心些,于是也不管以前的那些个风言风语了,当下收拾了几件衣服,就进了东府与贾蓉作伴了。至此,贾蓉贾蔷更是大多时形影不离了。贾珍看了几天也就放心了,继续过他那个荒唐的日子。
子肜虽担心娘家侄女的事,只是现在这能等着回音。于是白天里。子肜又恢复了悠闲的生活,管教儿女,顺便教导府里的其他几个姑娘,到老太太那里请安说话,如此而已。说来也好笑,原本书中是李纨带着姑娘们做针线,王夫人除了服侍上人、丈夫,就是要礼佛。现在可变成子肜时不时地管教姑娘们了。
黛玉不要说了,自接进府里,除了在老太太处,就是在自己身边了,原先和自己的几个小儿女玩在一处,后来宝玉环儿都避开了,到越发和探春处得像亲姐妹了。迎春也不用说了,也是自己主动接了这活计的,现在迎春也是挺粘着自己的。黛玉迎春都时不时地往自己这里跑,那惜春当然也是随大流了。子肜也是挺喜欢这个小姑娘的,本着一头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子肜也就一并接收了他们。只是她万万没想到,宝钗也会和着那几个姑娘时时过来的。
子肜不相信薛王氏没有对宝钗说了当年的恩怨,只是人家小姑娘这样来了,她也不好说什么。再说了当着那么多小姑娘面前,她也不能对宝钗不理不睬的,最主要的是,这宝钗到底还是个小姑娘呢,又没做什么事,子肜和她娘的恩怨,也不能算在她头上。子肜好歹也是最最早的红旗下的少年,自然没有所谓的父债子偿似的江湖观念,有的只是个人恩怨不要伤及无辜。综上所述,子肜也只能对着宝钗和和气气的。
不过,时间一长,子肜对着宝钗真是越来越服气,如果不是熟知薛王氏的性格和面子上的功夫,自己保不准就会真的很喜欢这个丫头,只是现在自己只能保持着谨慎怀疑的心态。
现在子肜的日子除了这些个小烦恼。总体还是不错的。除了这些姑娘时常过来,子肜每天还有雷打不动的时间抱着芝儿玩。这小东西是越来越可爱了,长相不去说他,有着自己和贾政的遗传,石氏也是长得好的,这芝儿长得能不好吗?且这个孩子的性子随了自己的孩子,都是不爱哭闹的,稍微一逗,就笑得咯咯的。要是你没功夫搭理他,把他放在一边,这孩子也不闹,有时候就这样眼睛盯着人影子看,有时候又自己玩自己的。只是时间长了还没人理他,他就开始勾搭人了,会自己在一边嘴里发出些怪声音来,只要你朝他看了,那他就冲你咧着嘴,漏出只有几个小白点子得牙龈肉肉,大大的笑着,一边笑一边还使劲儿的挥舞着他那那个小胖胳膊,两只大眼睛还弯弯的,小胖脸上还一边一个小酒窝。那样子,那动作,和贾珠宝玉小时候一模似样的,看得人心里软软的,忍不住就要过去陪他玩。
贾芝的可爱是府里皆知的,凤姐儿也尤为喜欢这个侄儿,常常抱着二姐儿过来引逗他,只是每每看到了他,就把二姐儿放在一边了。子肜知道凤姐儿盼望能得个儿子,只是这个事也是强求不得的,只能时不时地劝劝,又想着法子提醒她保重身子,等调理好了再要孩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谢谢青衣浅淡亲的千响炮,刚刚看到恶魔堕落天使亲一下子投了5票,谢谢!谢谢所有的亲。我先睡下子,等天亮了再努力,好不好?)
正文 212 了悟
212 了悟 (一更)
这两天荣国府的老太君有些心事。这些年来。外孙女黛玉一直养在身边,因此上,姑太太随太过身了,但姑老爷还是与里的关系不错的。前些日子,林姑老爷给老太太来了信,说是不就因公务要进京。这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对黛玉来说,多年未见父亲了,这次大概是很盼望的。而老太太就想的有些多了。
因为贾政夫妻的插手,现在的林如海并没有病入膏肓,虽然身子是有点弱,但还是可以多活些年头的。这次,如海被皇上召入京城,除了朝堂上的一点忐忑,更多的是满心欢喜。自爱妻离世,弱女入京,她就再也没见过,虽然女儿一直和他书信往来,但这又怎么能和亲身相见相比?无数次的,如海在脑中勾画着女儿的样子,只是除了幼年的黛玉。浮现在脑中的总是爱妻的身影。
对于妻子,他是敬爱的,所以也就依了老岳母的想法,虽舍不得股肉分离,但还是把他现在唯一的亲人送到了京城,这里面,除了为黛玉名声的考虑,更多的是因为妻子临终的嘱托。他是知道老岳母和妻子的打算的,只是一开始在他看来,两家孩子都小,谁知道宝玉以后是个什么样子的。只是最后,还是因为对妻子的疼爱,他也默认了。自从送走了女儿,他也了无牵挂了。
只是后来的变化有点让他五味繁杂。一开始接到爱女的书信,他对贾政夫妇是感激不尽的,从信中的描述,他是知道他这个大舅哥及他的媳妇是真心对他女儿好的,不光他们,就是几个内侄子侄女,也与黛玉相处愉快的。同时,他还放下了一直担着的心,看女儿信中所述,宝玉这个孩子也是个好的,又与黛玉相处愉快,把黛玉当作妹妹一样疼爱,这样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以后的日子也会和美的吧?
后来接到贾政的信时。粗粗一看,不免怒火中烧。也是,这种表明无心结成儿女亲家的信,写得再婉转,其实质还是一种拒绝,更何况在如海看来,自己的行为像是把女儿贴上去硬巴着人家的儿子似的,如还可是正正宗宗的土著读书人,那骨子里的傲气让他如何能不发火?也亏得扬州离了京城远,要不然这林如海真有可能上京去把女儿接回来。
最初的怒火过去后,如海能冷静的思考了。发现自己的火实在是师出无名,这儿女亲家,总要是你情我愿的才好呢,人家贾政不准备结亲,又有何过错?况且,人家还很厚道的早早来信说明了,没有拖着女儿等着老大不小了或自己上门提亲时才回绝,自己该是感念才对。而且,人家只真心对黛玉好的,自己怎么能以怨报德?
这样一想,如海也就放开了。他本来就是洒脱的人,与贾政书信往来时也更是少了顾忌,反而更加交好了。于原著不同的时,他这时也知道,他现在还不是真正的了无牵挂了,至少,女儿的婚事还要他操心呢。还有,女孩子家没有娘家的扶持,这婚后总不免会被婆家说嘴。原先因为是以为有着老太太和贾政夫妻,所以他不担这个心。现在,由不得他不操心。于是,一股好好好的活着、长久的活着,为女儿撑腰的想法支撑着他,倒是让他去了死志,勉勉强强的挣过命来,身子骨倒是越来越扎实些了。
这边林如海收拾了行装加紧着往京城里赶,那头黛玉自从知道了父亲要来京里就日日的盼望。因为林姑娘往常也少走动,往日里只在老太太和太太跟前承欢受教,再就是和几个姐姐妹妹一处玩耍上学,然后就是逛逛花园子,平时也清清冷冷的不太愿意与旁人主动说笑的,所以,除了几个亲近的人,旁人并没有觉得她的不对来。
这么些年来,黛玉也并非如刚的那个六岁的小姑娘一样懵懂无知,要说这个府里真正对她好的,除了老太太,母舅,二舅母及几个姐妹兄弟。就再无旁人了,其他人要么是看着老太太老爷太太的,要么是看着表哥的,至少,还是对她不错的,当然也有仅仅面子上好的。而那些下人,大都因为主子的关系对她表面奉承的,真正对她恭敬的也只有那么一些子人。
如果说,这些她一开始只是隐隐觉察道,但后来因为薛家姨太太过来暂住而体会更加深了。已经不止一次了,她偶尔听见那些个下人婆子的磨牙,把她和宝姑娘放在一起比较,说她怎么性子孤冷,看不起人,又如何依附贾家等等,又说宝姑娘如何仪态大方、温婉可人,薛姨太太如何出手大方等等。更有好事者竟然拿了他们的出身说事。
黛玉本就是个目下无尘的,自然不会去和这些个没有见识的人计较,但是心中还是不忿的。她也知道二舅二舅母甚至几个哥哥嫂子对她颇为精心,平时也不许府里的人多嘴说小话,只是这府里几百号人,怎么能无时无刻得看住他们的嘴,有人的地方就有小话。就是天皇老子也管不得那么细,但听着总是不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