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 >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第165部分

第165部分(1 / 2)

>

想想真够悲催的,七年前,当他以第十一军司令官的身份侵占武汉时,日本举国上下,从军队到百姓,曾是怎样一种欢天喜地的景象,那时日本的东京等大城市都举行过庆祝会,很多人坚信,他们最终必能侵占整个中国,未料七年过去,不仅这一切即将化为泡影,连日本本土都在天天挨炸。

灭亡前的歇斯底里

虽然冈村仍在不停地发表“精神万能”的训示,口口声声“只要敢斗,日本仍能取得最后胜利”,但他身为高级别指挥官,知道很多普通人不知道的内幕,因此心里其实并不糊涂。

真正糊涂的是那些前线官兵,他们被蒙在鼓里,还在苦苦作战,直至毫无价值地把性命丢在异国他乡。

冈村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和失落。

衡阳之行,则给他那脆弱的小心灵又来了狠狠一击。

侵占芷江的部队,担任主攻的是第一一六师团,这个师团自衡阳一战后已补入了大量新兵,但仍存在缺额,有的中队只有一百人,与满额编制有不小距离。

由于运输给养中断,第一一六师团隔三差五必须四处“扫荡”,其实就是从老百姓那里抢生活必需品,吃的喝的那些,就这还不能解决问题,专门拨出一批人去做生意,这使得他们的军事训练基本处于半停顿状态。

第43章 愤怒的拳头(3)

在冈村担任第十一军司令官的那个时代,每个师团都配备有整齐划一的山野炮,如今第一一六师团却只有山炮没有野炮,有的大队使用的还是日俄战争时遗留下来的老山炮。

在第一一六师团等主力出征芷江后,留守衡阳当地的就成了最弱部队,这个“最弱”已不是武汉会战时“最弱师团”的概念。

此弱非彼弱,是真正的弱,不掺杂一点“强”的因子。

两个临时编成的独立混成旅团,既无38式,也无歪把子,士兵拿的全是79式步枪——豫湘桂战役末期从中国军队手中缴获的武器。

兵员则更差,除了从各师团中抽出一部分尚算看得过眼外,其他很多是刚从国内刚征来的十七岁少年兵,这些小孩子原先只舞弄过竹枪,让他们原地警备防守都勉为其难。

从南京出发时,冈村胸中尚有些壮志,这一圈转下来,连他自己也对时局失去了部分信心。

回南京后,这位日本统帅部属意的“泥瓦匠”除了早上办办公外,从下午开始就去钓鱼或者下围棋,已经茫然不知所措了。

过去,冈村对暗地谈判最为不屑,以为毫无价值,但自此以后,他开始与重庆政府建立起无线电和口信联系,并经日本政府授权,明确了讲和条件:日军愿意在一年内全部撤至山海关以东。

但这一条件遭到蒋介石的断然拒绝,后者要求日军必须先撤出朝鲜再说。

冈村一听就火了,狂妄,狂妄,朝鲜多少年前就被日本并掉了,早就算是我们的领土,莫非我撤兵了,还要再割地给你不成?

冈村不知道,其实早在一年多前,中、英、美三国首脑会晤开罗,就已决定要联合用兵,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大局早定,蒋介石不过是给对方一个主动投降的机会而已。

战后,冈村才知道这一内情,因此曾非常懊悔。

不过,当时的他可真给激怒了,想着中国人如此无礼,非得在湘西会战中给点教训不可。

以青春的名义

所有侵略芷江的日军部队,皆归入坂西第二十军名下,代号为“樱兵团”,指挥官为第二十军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将。

坂西一良毕业于陆大第三十期,与阿南惟几、石原莞尔是一个窝里出来的,此君的资历不如横山勇,但毛病差不多,就是都喜欢“犯上”,并以此为乐趣。

在日本国内的时候,有一次陆相林铣十郎大将在东京举行茶会,以招待预备役军人(即在乡军炫)。此类茶会多属于应景性质,无非显示一下领导对你们的关怀体贴,大家昏昏欲睡,等到林铣十郎因事离开,会场上却突然热闹起来,并且焦点都集中于一个毛头小伙。

这小伙就是时任陆军省调查班长的坂西,但见他登上讲台,唾沫横飞,痛批了一顿“当权的老家伙们”,“想当年金戈铁马,看今朝花前月下,这帮老不死的尸位素餐,自己啥也做不了,反而阻挡我等建功立业之路,真真可恶,试问他们身上有哪一点对得起那些‘建国元勋和英勇烈士们’”?

一番话引得预备役军人们心潮澎湃,掌声噼里啪啦的,等到林铣十郎返回时,则群起而攻之。

这林铣十郎本来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九一八”时曾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从朝鲜调兵进入东北,因此被称为“越境将军”,如今终于也尝到了部下掀桌子的滋味。

当着气势汹汹的众人,林铣十郎只得赔礼道歉,过后越想越气,便毫不犹豫地给坂西穿小鞋,停了他的职。

坂西本来想出点风头,却不料戏演过了,被炒了鱿鱼,如果不是后来给土肥原当女婿,怕是这辈子都出不了头了。

人说坂西有神经病,但有些神经病是可以装的,比如坂西平时为人傲慢,爱挑剔上级的毛病,有时甚至毫无顾忌地破口大骂,但对土肥原从来都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因为那是他的靠山,又比如事无巨细,坂西都要亲自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向上爬的需要——可以给人以勤勉的印象嘛。

没有阿南的脸蛋、石原的头脑,被称为“神经病”的坂西竟然也从关东军方面军司令官混到了樱兵团司令官,看上去似乎是运气使然,其实这就叫各人有各招。

在豫湘桂战役后期,横山勇曾穷追至独山,几乎把重庆政府逼入绝境。

坂西从来不认为自己比横山勇差,疯子能做到的,精神病也能做到,更何况樱兵团不是小股,而是大股。

道理是不错,只是场景已经变换。

早在1944年秋,当湘桂战场面临严重危机时,重庆政府号召知识青年暂时放下书本,投笔从戎。

当时,连蒋介石都送子参军,特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服役,一些政府高官也把子弟送去报名,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知识青年参军热潮出现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原拟从全国招收十万知识青年,但到1945年1月,已正式登记十二万,共编组成九个师,冠以“青年远征军”(简称“青年军”)的名号。

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是自愿从军,不是拉壮丁,而知识青年也不同于文盲白丁,军队中每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等于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组训后的青年军面貌焕然一新,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全国的模范军队。

由于抗战临近结束,青年军除有一部分参加了缅北大反攻以外,绝大部分并没有能参与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便全部复员了,但这次从军运动无异于为大后方已极度委靡的民心士气带来了活力,尤其是初步扭转了国内争相逃避兵役的颓风,使得那些曾严重缺员的主力部队也很快得到人员补充。

然而,这个时候的美援却又成了问题。

有些人以为是撤换史迪威,从而惹怒罗斯福和马歇尔的缘故,但事情的实质不在这里,事件的实质是随着二战胜利在望,中国在盟国的战略天平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分量。

在此前美、英、苏联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已经明确答应罗斯福,击败德国后,苏联将在六个月内对日开战。

正是因为这句许诺,使中国战区由反攻日本的主要基地下降为辅助性基地。

美国人不愿再花力气对中国进行军援,最终提供的美械止步于十个军,即原来武装过的远征军,经过再三恳求,才又增加了三个军的装备,这样一共有十三个美械军。

其他部队都眼巴巴地在看着,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把十三个美械军的预备装备也拿出来,打造了若干个半美械军,这样的结果,却是使得大家都既吃不饱,也饿不死。

好在人的问题解决了,剩下来的并不难办。

特异战术

芷江只是湘西的一座小山城,但它在军事上的地理位置却是如此重要,乃至被称为“滇黔门户,全楚咽喉”。

要占领芷江,就必须让东首的雪峰山点头,而在这座山上,早已是重兵云集。

蒋介石的统帅部不能允许再有第二个豫湘桂之败,因此对湘西会战倾全力而至,前后总计集结八个军达十二万人,其中大多数为美械或半美械装备的中央军精锐。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