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 >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第138部分

第138部分(2 / 2)

奉东条之命,野村和来栖找到美国国务卿赫尔,交给他两份新的谈判方案。

赫尔一一看过去,发现这两份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美国停止援助中国。

赫尔收下了两份方案,表示要回去再认真研究一下。

野村和来栖回去后没有发现彼此有什么明显漏洞。野村扮真诚,说明费尽心机才想出了这两个万全之策,来栖扮憨厚,说明如此做法,实在是情非得已。

演得很棒,可并没有能瞒过罗斯福和赫尔的眼睛。

现代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拼的就是技术,比如电码破译技术。

第8章 谁才是生活的导演(2)

在这个高精尖领域,日本超过中国,美国又超过日本,特别是美国人掌握了一种名为“魔术”的最新技术,已能成功破译日本大使馆和东京的往来密电。

通过“魔术”的帮助,罗斯福和赫尔掌握了东条谈判的欺骗性,甚至他们都知道东条所划时限,即谈判必须在11月29日以前取得成果。

日本人要为军事行动拖延时间,美国人同样也想这么做,因为按照海陆军的报告,必须有两到三个月的时间,美军才能最终完成在太平洋的布防,否则不足以阻止日军的南进行动。

考虑到如果接受日本的方案,从书面上确定“停止援助中国”的话,容易对中国和其他盟国造成刺激,罗斯福和赫尔决定采取一种他们认为更稳妥的办法。

11月24日,赫尔召集中、英、荷、澳四国大使开会,宣布了美国的“临时过渡办法”:要求日本将越南驻军减少到两万五千人,在此基础上,美国将解除对它的经济封锁。

中国驻美大使立即致电国内,蒋介石闻知后大惊失色。

显然,美国人暂时不想跟日本干仗,所以只需要日本不继续“南进”即可,至于日本撤不撤出中国,实际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崖山之败使“古典中国”走向消亡

东条方案的提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谓“停止援助中国”,如同甲午战争时的翻版,迁就于列强,却独独胁迫中国。

解除对日本的经济封锁,跟变相援助日本差不多,这比“停止援助中国”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蒋介石为此“忧愤交集”,那一刻,他甚至想到了“崖山之败”。

崖山位于广东海岸,六百多年前,大宋王朝在那里组织了抵御元军的最后一战,即崖山海战。经过那一战,宋军实力消耗殒尽,见事不可为,皇帝、文武大臣和军民百姓相率跳海自杀。《宋史》记载:七日之后,十余万具尸体被冲到海边,场面悲壮至极。

“崖山之败”不仅宣告了宋朝的灭亡,也标志着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之手,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古典中国从此不复存在。

重庆,或者是昆明,会成为近代的崖山吗?

对古史相当熟悉的委员长不寒而栗,他有了一种绝望之感。

书生大使

站在罗斯福和赫尔的立场上,这么做无可厚非,人家毕竟是美国的总统和国务卿,不是中国的,考虑任何事情当然不可能先替你着想。

能够事先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那是客气的,就算不打招呼又怎么样?

罗斯福和赫尔管不了那许多,他们准备在11月26日与日方正式达成协议。

从“魔术”破译的情报来看,“临时过渡办法”与东条的想法一致,那就是对中不利、对日有利,对方是肯定愿意接受的。

美国人的做法虽不地道,但在国际政治中却并不鲜见。牺牲小国,保全大国,历来都是如此,现在只不过是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范例而已。

11月25日成为最关键的一天。

蒋介石不断向华盛顿发来措辞强硬的长篇电文。在电文中,他再三强调,在日本从中国撤军之前,只要美国对日经济封锁有一点点松动,中国这边就顶不住了,“抗战必见崩溃”。

似乎电文给罗斯福和赫尔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看到下面这些句子的时候——假如真的到了那一步,你们以前的援助就是一场空,大家都白忙活了。以后我们也不再需要你们的帮忙,更不会相信那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谎言(“从此国际信义与人间道德,亦不可复闻矣”)。

这不是绝交信,但意思差不多。

赫尔一整天都坐卧不安,郁闷不已。此时,有人来敲门了,一看,却是胡适博士。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时任中国驻美大使。

纵观民国学界,素有“前有梁任公(梁启超),后有胡适之”的说法。当时的胡适,无论在学界还是舆论界,均处于绝对的领袖地位,但鲜为人知的是,胡适和汪精卫等人一样,也曾经是“低调俱乐部”的重要成员。

即使在南京国防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胡适仍然在呼吁政府“做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在他看来,以其时中国军力,尚不足以战。如果战,必定要败,与其败而求和,还不如现在就着手,以谋求“五十年之和平”。

对胡适的话,蒋介石表现得不以为然,在国防会议上,他“颇讥某学者之主和”,某学者,影射的就是胡适。

但奚落归奚落,蒋介石对这位有些书生气的老夫子还是颇为敬重和欣赏的。他曾经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可谓一语中的。

后来胡适终于明白,和比战还难,难百倍,当战争来到眼前的时候,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了的。于是,他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转变,并从此告别了“低调俱乐部”。

不久,他应蒋介石的要求,暂时弃文从政,先以“政府特使”、后以“驻美大使”的身份赴美游说,以争取国际支持。

胡适能担当这一重任,缘于他的名气实在太大,不仅国内知名,在西方国家中也有很强的影响力,连老外吹牛,张口闭口,都喜欢把“我的朋友胡适之”挂在嘴边。

某次,一位刚当选的美国议员到中国大使馆赴宴,糊里糊涂也弄不清楚中国大使是谁,就知道印帕吵浴3酝晁涂停恃敫靡樵苯窈蟮街泄糜巍比皇强推穆砺业模趺锤鲇畏ā?br />

这位议员点点头,“好的好的,我一定会去,而且首先要去拜访一下我的朋友胡适博士。”

胡适闻言莞尔,“议员先生,那你不用走那么远,因为胡适就站在你对面!”

胡适虽贵为大使,出门却不带随员,就那样一个人夹着皮包到处跑。他在美国行程几万公里,做了四百多场讲演,使美国朝野上下充分了解到了一个正在遭受苦难然而始终不肯屈服的东方古国,而他本人的形象也迅速提升,成了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的座上宾。

从“桐油借款”开始,包括后来组建飞虎队,都是胡大使辛苦努力的结果,四年时间里,他总计为中国争取到了一亿七千万美元的国际援助。

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评论:重庆政府就算是寻遍全境,也找不到比胡适博士更合适的人物了,他所到之处都能为中国赢得广泛支持。

胡适相信,只要美国参战,日本必败无疑,但“临时过渡办法”的出台,却表明汤姆大叔已经有了不顾及中国、转身想溜的念头。

这太可怕了,必须阻止。

谁是导演

那几天,蒋介石可谓是全家总动员。

宋美龄、宋子文都在美国进行穿梭游说,他自己则与胡适组成一硬一软的搭档来专攻赫尔:蒋介石前面发“绝交信”示威,胡适随后亲自登门试探国务卿的态度。

赫尔正在家里生闷气。

他认为蒋介石是“得福嫌浅”,帮你是人情,不帮是道理,怎的,日本要打的是你,又不是我。

胡适连忙上前劝解,“我们委员长对国际局势还不够了解,没有多想想美国的难处,您得体谅。”

这不过是虚晃一枪。胡适此行,绝不是光为了来说软话的。作为大学问家,有的是比普通大使多得多的法子,蒋介石“动之以情”在前,他要“晓之以理”于后。

胡适治学的门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