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文 >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第130部分

第130部分(1 / 2)

>

后来事情揭发,傅作义处理得也颇有人情味,只是将守桥将官撤职查办,解除他的军职就算了。

在孙兰峰攻城之际,董其武始终牢牢地据守着乌加河,使得日军就算搭浮桥也冲不过来,只能隔河对峙。

3月24日,“驻蒙军”主力到齐,依赖炮火优势才得以过河。

傅作义不能硬碰硬,便撤出五原,在附近跟日军打游击战。

小岛吉藏担任“驻蒙军”救援行动的指挥官,过河之后,他没有找到任何绥军主力部队的踪迹,而傅作义丢给他的五原完全成了空城一座,什么都没有,既没粮食也没人,倒是城外有很多游击队在不停地进行骚扰。

在这座城里,小岛根本就待不下去。他屡次给冈部发电报,要求放弃五原。

我们守着这座空城,既没吃的又没喝的,还整天担惊受怕,这不是武大郎射箭杆——发穷贱(箭)吗?

可是因为桑原及其日伪军被几乎全歼,冈部怕得要命,唯恐遭到追究,所以他怎么都不同意小岛立即撤回,巴巴地希望对方至少立个功,哪怕弄个小胜也好让他有所交代。

小胜没有,却出现了大败的预兆。

3月27日,傅作义掘开了乌加河南堤,五原一带成了泛滥区。由于道路淹没,日军连东南西北都分辨不清了。

见到棺材,“驻蒙军”司令官才掉了泪,终于决定放弃五原,“驻蒙军”最后是靠飞机引路才撤出来的。

五原之战后,冈部因责任问题而奉召回国,“驻蒙军”也限于兵力不足和给养困难等原因,再未能对绥西发动大规模攻势。

3月28日,傅作义回到五原。

当春风从草原吹过,不知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自“七七事变”后,草原英雄再次崛起,绥军之基业亦从此处开始重新奠定。

第40章 时光倒流

冬季攻势的结果反映了当时正面战场的一个真实状况,即中国军队无力作决定性反攻,而日军因侵占的地方越来越多,可以使用于中国的兵力也已达到极致。

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大家都很难。

继续赌

根据史学家黄仁宇提供的数据,到1939年,日本直接军费已达六十四亿日元,为开战之初的两倍,全国收入的一半以上转瞬化为乌有。

石原莞尔曾经说过,如果中日爆发全面战争,至少须耗用军费五十亿日元。现在看来,“唯一战略家”估计得还是太乐观了,事实是,已经超过六十个亿砸下去,却仍然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到1939年年底,由于国内的军工生产不敷需要,日本政府甚至把用于学校军训的步枪都收集起来运到了前线。

日本在东亚的一家独大,无疑是对“九国公约”的公然挑战。英国因欧洲战场的牵制,在大多数时间内还只能保持沉默,甚至妥协和退让,美国则再也按捺不住了。

1939年,美国国务院正式通告日本,废除了“美日通商条约”。这个条约于1911年签订,实际上要1940年1月26日才到期,可是美国人不管这些,直接挥起刀斩了下去。

这一刀可太狠了。要知道,当时美国产品占到了日本总进口物资的四成以上,而且很多大宗战略物资,像石油钢铁之类,都非得从汤姆大叔手里才能买到。

自此,日本不但要对付中国和苏联,开战名单上又加入了英美,不知不觉间,已经是仇敌满天下。

细数手上的棋子,日本统帅部才发现自己在中国陷得有多深,如今要想拔出脚来都非易事。

赶快撤掉一些吧。

军部制订计划,预计分两批撤,第一批是到1939年年底,将关内日军由八十五万减至七十万,第二批是到1940年年底,由七十万减至四十万。

第一〇一和第一〇六师团的复员,实际就是首批撤兵计划的一部分。可是这个计划遭到了“中国派遣军”的强烈反对。

如今的“中国派遣军”可不得了,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华中的“华中派遣军”、华南的第二十一军都由其直接指挥,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华日军都得听它的。

日本军部又怎么样?同样得礼敬三分,所以首批撤兵计划刚开个头,就执行不下去了。

“中国派遣军”的司令官是西尾寿造。他的上位,几乎就是干得好不如关系好的现实缩影。台儿庄打成那个鸟样,可只要有人罩着,人家的仕途在小小弯曲一下之后,照样可以坐着火箭往上升。

先是被任命为训练总监,成为日本陆军三大首脑之一,然后又出任在华陆军最高指挥机构的一把手,真是想要什么来什么。

板垣军功够高了吧,也才不过在他手下当一个总参谋长,你还有什么可解释的。

凡是庸才大多不允许手下有多高明,西尾也是如此。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应该说打仗颇有一套,在兵少将寡的情况下犹能维持现状,特别是躲过了第五、第九两个战区发动的冬季攻势,算是难能可贵,可是这人太有个性,连统帅部的命令有时都敢质疑,于是西尾就选择了让冈村走路,后者被委以军事参议官一职,从此离开了武汉前线。

一切重新开张,西尾打算在任内做出点样子。为了防止冬季攻势这样的大规模攻势再次出现,他决定趁中国军队进入休整的机会,集中兵力打击第五战区。

在把军部的球踢回去后,原拟复员或回国的部队都留了下来,“中国派遣军”也就有了大动干戈的资本。

知道第十一军兵力不足,别说攻,守都困难,西尾采取了“东兵西调”的办法,从驻扎江浙沪一带的第十三军中抽出七个步兵大队开赴武汉,归第十一军新任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统一指挥。

园部和一郎与冈村宁次是同学,而且是从陆士一直“同”到陆大的同学,后来冈村到关东军任师团长,园部也追了过去,同样是当师团长,现在又来武汉接班——蹭明星的光也不是这么个蹭法,还搞得形影不离了。

不管别人怎么想,园部的确有超越前任的劲头和想法。为了确保此次一击即中,他以三个师团为基干主力,再分别配属十五个步兵大队,使进攻五战区的实际兵力一下子超过了四个师团。

即使“东兵西调”之后,第十一军一共也才七师四旅团,园部这次是真的把最大赌注都押上了。

其实大家都在赌,日本军部赌“中国事变”能够最终解决,西尾赌自己开张大吉,园部则赌自己是不是比冈村会来事。

死结

李宗仁和他的将官们又要经受新的考验了。

早在冬季攻势时,右翼兵团司令官张自忠曾接受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采访。本来大家谈得还算顺利,可记者忽然问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引起了张自忠巨大的反感。

史沫特莱问:您认为中国有如此多的伪军首要原因是什么?

史沫特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美国记者,但她的话显然剌伤了采访对象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专门针对张自忠的,之前也问过川军首领王缵绪。

为什么有这么多伪军?那位老大给出的答案倒也中规中矩:因为他们不读书嘛,要是他们多读儒家经典,就不会去当伪军了。

史记者不愧是名记者,反应十分快捷:据我所知,有好些伪军头目可都是饱读经书的。

王缵绪无奈地看了看这位刁钻的记者,只好作出如下解释:读书要认真,你说的伪军头目们肯定读书很肤浅。

史沫特莱了解了一下,川军首领自己从不读书,哪怕是“肤浅”地读。他的指挥所里连一本书都找不到,更别说儒家经典了。

与王缵绪不一样,张自忠没有这么会吹牛,但他战绩彪炳,而且几乎就是王缵绪嘴里所称道的那种典型——少时读过儒家经书,从军后手不释卷,看的都是各种军政书籍。

史沫特莱认为张自忠会给他一个认真的答案,却没想到对方听后,脸色骤变,只用一双眼睛冷冷地瞪着她:不知道!

无冕皇帝一支笔,谁敢得罪,张自忠的态度使史沫特莱大为光火,事后还气呼呼地对张自忠的幕僚发脾气,说她永远不理解也不会信任像张自忠这样的人。

其实归根结底,人还是得厚道。

采访之前,史沫特莱翻过张自忠的资料,知道对方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却仍要这样提问,是不是故意的还真的很难说。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美国女人不能理解的事还多得很,比如她就不知道,在那一刻,一个人的心已被深深刺伤了。

自从离开华北后,张自忠每战必竭尽全力,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仗越来越难打,离华北和平津也越来越远了。

打仗是可以麻痹人的神经的,然而不打仗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关于伪军的问题,就那么让人难以承受。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