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不容易打法走赵云和将军府的人,王旭的头开始疼了,因为周智同时调走那么多身担重职的将军,那么主力军将领就不得不进行大面积调动,而怎么调,那不是说随便任命,得根据这些将领的才能,以及敌军综合情况,甚至朝中势力分布,将领关系等方方面面进行全面分析取舍,最终选择最适合的人去适合的军团。
用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其复杂程度有时候并不比一场战争少,用不好,必造大错,悔之晚矣!
接下来的时日,王旭几乎全心扑在上面,对整个主力军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可是几经删改,直至最终他也没能定案。
不久,诸葛亮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主动进宫上谏。
“主公,近日上朝,总见您愁眉不展,可是在为主力军团将军的调动而烦恼?”
“唉!你也看出来了,不错,确实是为此事,现在觉得很难办!”
“为何?”
“别的都好办,可唯独军团中将领的官职太乱,难以合理安排!”
“原来是这样!”诸葛亮笑了,闭目思量片刻,便轻轻挥动着羽扇笑道:“主公,臣倒是有个建议!”
“什么建议?”
“在对八个军团的将领调动前,不如将大将军高顺,骠骑将军赵云,车骑将军张辽先召回京如何?他们如今本已有更繁重的事务,继续处于各方已经不是特别合适,主公以为呢?”
“召回京?”王旭微微一怔,随即似乎发现了什么,突然惊道:“咦!如此一来,似乎事情变得简单了些!”
“哈哈哈……”诸葛亮大笑:“主公,这样当然更简单。那大将军高顺、骠骑将军赵云、车骑将军张辽如今不但分管着整个主力军,同时还兼任一个军团的统帅,如此一来,必会使得安置变得复杂,适合的人无法上位,下面的人才又无法提上来,平级之间调动又颇受束缚,彼此冲突,自然难办!”
“可他们三人能力出众,赵云的青龙军团现在回驻襄阳倒不说,可高顺和张辽一个在北疆,一个镇守弘农要地,若没了他二人,我担心其他人无法应对住场面。”王旭质疑道。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亮似乎早有准备,想也不想就笑道:“主公还是没有注意到您身份的尊贵啊!”
“我身份的尊贵,这与此事有什么关系?”
“主公,楚国现在不仅仅是一方势力,乃是一国之地,而主公是楚王,不仅仅是多年前的一方诸侯,有些时候,一地一处的得失是否真的对主公有那么大影响?两国相争是否还如曾经那般,一场局部战争就能定胜负呢?前后的侧重点是否应该有些不同?”
“楚王?诸侯?侧重不同?”
王旭喋喋自语,片刻后眼睛一亮,随即自己就止不住大笑自嘲:“哎呀!瞧我这个傻劲儿,居然摆错了自己的位置,我还真就是穷苦命,过不惯这贵气的生活,如此简单的道理,竟然让我烦恼这么久,实在愚鲁,愚鲁至极!”
第八百零八章 无奈的文聘
王旭在诸葛亮的提示下,总算反应过来,明白什么叫今时不同往日。人有时候总是这样,作为旁观者可以看得很清楚明白,但当深陷局中的时候,就仿佛换了个人,总是看不清一些问题所在。
事实上,诸葛亮说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如今的王旭已经是楚王,楚国不再是以前那样的小势力。以前群雄混战的时候,各方诸侯总共就那么多兵,那么大的地盘,一场规模稍大的战争就能彻底灭亡一个势力,因此不得不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王旭是从最早就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已经习惯了将精兵强将驻守在要地,从而减少任何可能出现的差错,小心谨慎到极点,那时候是苦日子,是难日子,每走一步都得举目四望,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可现如今,楚国何等强大,地域横跨荆、益、交、雍之地,麾下各部兵马合计近乎百万之众,这个时候的侧重点已经完全不同了,局部的失利并不能影响太大,真正最重要的,是整个楚国的有效运转和统一部署。
高顺、张辽等人在多年的征战中,也从初出茅庐过渡到独当一面,而现在他们承担的重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独挡一面,而是要统筹调度,全盘部署,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如此情况下,这些△,ww※w。人更重要的任务已经不是防御边境,而是在朝中盘算各方,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能力去管理和约束楚国多达百万的将士。全面考虑楚国的安危存亡。如此才是重点。
或许诸葛亮的话说得很委婉,但实际就是提醒王旭,如今他已身为楚王,却没有分清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势力的分别,犹如当头棒喝,瞬间就让王旭清醒过来,明白自己错在哪儿。
好比现在,即便曹操真的出兵。漫长的国境运输,动辄出动数十万人,楚国会一点消息都没有吗?楚国会不增兵边境吗?真到那时候,再派遣他们领兵出征不就得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中了对方的奇计,边关有失,可如今这样的局面,两国交战后,必定动辄波及数个军团,高顺等身为大将军。只有坐镇都城才能更好的应变,奉命调军出征。如在边疆镇守一地,其分身乏术,什么用都没有。
只有下棋的人才能看到全盘,冲锋陷阵的棋子是无法顾忌全盘的!
悟出这个道理后,王旭立刻便改变思路,重新与诸葛亮商议军团调配。
果然,一切因而变得顺理成章。
次日,调命终于下达至太尉府和各大将军府,总算让群臣长舒口气。
“楚王令:大将军高顺、骠骑将军赵云、车骑将军张辽卸去各自军团统帅职务,限期三月内交接完毕,返回襄阳各将军府理事。
调征东将军张合转任青龙军团统帅,驻守南阳郡。副将宣义将军严颜、文治将军李严。
征西将军魏延调任白虎军团统帅,驻守雍州扶风郡,防备西凉。副将横野将军廖化、甘宁代行威烈将军。
征北将军黄忠改任玄武军团统帅,驻守雍州北部边境。副将邓贤拔升抚军将军,王平暂代宣文将军。
征南将军徐晃改任朱雀军团统帅,驻守扬州豫章,协同边防军共担荆南防务。副将坚志将军黄叙,孟获拔升宣武将军。
调平南将军韩猛任南方军团统帅,驻守襄阳南大营。副将冯习拔升讨寇将军,傅彤拔升讨逆将军。
破格拔升骁骑将军鞠义任平东将军,统东方军团驻守雍州弘农郡。副将平虏将军吴懿,冷苞拔升威远将军。
抚军将军邓芝任平北将军,统北方军团驻长安,协同策应雍州各地防务。副将吴兰拔升建忠将军、雷铜拔升建义将军。
宣武将军王凌任平西将军,统西方军团驻守武都,协同扶风的白虎军团,防备西凉。副将牙门将军王雄,张嶷暂代镇远将军。
宣文将军陈到暂代后将军一职,转任第二近卫军团副将,协助左将军典韦,驻守襄阳近郊。第一近卫军团改由前将军徐盛为主,右将军颜良为副,驻守襄阳近郊。
令毕,限诸将三月内尽数交接完毕,尽快熟悉职务,延误者,斩!”
这道调令可谓是人人满意,其中唯独严颜、黄叙、王雄等人没什么变化,可他们不比那些新晋的将领,虽然功勋卓著没能得到升迁有些遗憾,可这些人无不是爵位在身,食邑丰厚,比起新晋的将领,那是大不一样。
只是,王旭这样的安排,同时也让朝廷的文武意识到,距离征伐西凉的时间不会太远了。
须知,全面调度过后,王旭不但没有削弱北边和西边的兵力,反而增添了一个军团,如今已多达四个军团,三十多万人,再加上这一两年扩充较快的边防军,可谓是兵力达到鼎盛。
最重要的是,朝中变动这么大,可身为太尉的郭嘉至今都没有被召回,仍然亲自坐镇在边陲!
此后,楚国陷入大面积调整的忙碌中,主力军调动频繁,可把魏国和吴国给吓坏了,他们早就受够了王旭那招虚虚实实,即便他们都确定此次调度是争对西凉,可两国还是紧张到不断往边郡增兵,生怕哪天突然又冒出一支军队来奇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