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回话,不要糊弄我!”老夫人见她顾左右而言它,便厉声喝着。
许妈妈这才把万梓川的意思传了,又把在院子里听到的话细细说了。
老夫人听到二丫头身上起了红包,却没有许妈妈想的那么多,久病自成医,况且她在万康年建馆初期经常帮着把收来的药材分类,加工,所以有些小毛病她也见怪不怪。
只是这个时候有生事端,与其人心惶惶,倒不如暗渡陈仓地帮她一把,于是,她假作无奈地叹了口气,扶扶贴附的昭君套道,“二丫头身子弱,许是风寒袭了肺,肺和皮肤又属营卫相连,听证像是营卫失调引起的,等吃了药,伤风好了,红包应该会落吧。”
“是,母亲说的极是,这丫头底子本身不差,养几日定会好的。”大太太陪着假笑完,目光中多了份清冽。
“可是那红包它,它会慢慢变大,越大越痒。。。。。。”
“知道了,好生下去盯着些,让她先不要跟嬷嬷学课了,身子要紧。”老夫人打断了许妈妈的话,她恨不得把这事给当场敲定了,但又觉得说的太多反而自乱阵脚,所以不动声色地咽了下文。
万梓姗趁机给大太太使个眼色,大太太才皮笑肉不笑地道,“母亲,二丫头又生病的事,多少也是身边的人服侍不利,我房里的百香,琪官向来就是个利索的,不如现在把差的补上去。”
“恩,这到是提醒了我,二丫头房里的人少,我以前也是想过这个事的,因为怕人多手杂才拖了几日。既然你那么疼爱女儿,我这个老太婆也不能厚此薄彼,干脆,把我的丫鬟也再给她调一个过去吧。可这样又比三丫头、四丫头那边多了一名二等丫鬟来,不知她们两个有没有想法?”
大太太知道她先前没心思看衣服,现在提提也是要老夫人心里有个底,要说做女红,持家馈,还得是有张力的三丫头。“她们两个不会跟二丫头计较这么多的,如今三丫头在顾嬷嬷的教引下,越发地贤能了,您看这穿了金线的褙子,就是她亲手为您缝制的。”
万梓姗趁机上前把昨天万梓宸绣好的五福彩绣褙子拿了出来,老夫人看了自是又赞赏几句。
“恩。好,比我以前穿的那些镶金线的看起来精巧多了,三丫头也是个灵慧的。”老夫人说完喊了墨芝,“如今去二小姐的房里服侍,有什么差的,一定早现早回?”
“噫。”墨芝心里不愿意,也不敢拿性子,冲老夫人福个半礼。
安妈妈从院子里叫来百香,墨芝和百香,琪官俯下身去跪了安,便由着安妈妈领着去了生香阁。
“祖母,既是杨家夫人也要陪着来,那祖母不防把外祖母也请来,到时候,在我们院子里摆上酒席,大家一起热闹一番,总好过入而不请的好。
“祖母不是不请人家来做客,实则是杨家人连个面未见到,脾气性子都吃不准,万一是个不喜热闹的,岂不是大家难堪?如今这杨家人也是一个高枝,谁不想巴结去,但是也要看能不能够上手。”老夫人说出了心里的疑惑。“是不是杨家人出了什么事?杨家是书香世家,来咱们府上本就是一种抬举,难不成在来的路上听到了一些流言,对我们万家有什么不满?”
万梓姗装作不安地说,“是因为二妹的性情还是眼睛?”
“恩。”老夫人重重点头,“不过,田妈妈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听到的都是关于二丫头好的传闻,到没有人性情不好之说。”
万家的孝女,可不是只为了让人把她的事诵为佳话,实则是当初不得已才这样散出去的。三丫头的心思,就是在那个时候传到她耳朵里的。这也是她为什么要让三丫头给二丫头熬药的原因。
万梓姗听了也不分辨,只低头抚着肚子。
母亲在信里讲过其中的原因,却不知那丫头竟然因祸得福,白白拣了个好名声。所以这个时候,她的身孕刚好替她说了话。
不管是好话坏话,她都是对万家有功的人,所以在这件事上她也比较有发言权,如果身子不好,到了杨家能有个什么出路。
“依儿媳看未可。”大太太听老妇人的话心里咯得慌。“既然是老爷要施药,又派了小厮回来,一定是紧急中的要事,我们不可不防。”
要不是陈姨娘老子的关系,她一个姨娘娘生的家世还比得过她泗水郡的郡守么,就是现在的万家也不及丘府的门第,陈姨娘更不过是个没有身份的姨娘而已,神气什么。
“难道是杨家人与那些穿着奇异的人有什么瓜葛?”万梓姗想起了前些日子周府里传言景亲王大败蜀地反贼的事,“如果那些人是从蜀地流窜来的逃犯,那杨家人和他们碰上怎能有好果子吃。父亲去施药想必是为了保全杨家人的安危。”
“逃犯?蜀地哪里的反贼?”老夫人诧异地问。
先帝刚继位的时候,可谓是内忧外患。
老皇上年仅四十就暴病身亡,太子继位后整日浑浑噩噩宠妃封后不理国事。久而久之,朝堂之上的势力被顺王和肃王分至两派,一个欲保久战沙场的三皇子少攀在京都招兵买马,暗流涌动。一个连结屯兵十万的寿伯侯伺机包围京都,发动西南事变。
当时情况紧急,太子听说要打仗,匆匆地上完朝就携了一百个妃子卷着几万两皇金重器从暗道逃窜。
宫里没有了正经主子,二皇子少恒又在边疆守城,当今的太后也就是当时被老皇上打入冷宫的丽姬娘娘考虑到韩家江山的不保,便百里加急给肃王去了信,求他主持正义,如果能够推举她的小儿子为君,她允诺事成之后把南城物丰土饶的三个城池分割给他。
有了名正言顺的旗帜,肃王去信给寿伯侯,让他亲自率十万大军,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京都。
虽然纷争已停,朝野上下却是人心惶惶,为了进一步笼络肃王,她当即提出肃王分割城池的事,还把寿伯侯安排在了京中最华丽的府邸住下。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肃王见大势已成,想要杀皇子自立为主,再加上战乱刚停,朝臣们不服一个年仅十一的小皇子坐在最高位,怨声四起。
和肃王的盟约本来就是利益之间交换的事,况且九皇子也只是个十一岁的小孩,根本不懂朝政。丽姬娘娘怕夜长梦多,利用美貌和肃王发生了关系,又把寿伯侯的女儿招娣许给十一皇子做了皇后。这江山才算稳固下来,老百姓重新有了衣食温饱的生活。
皇后到了及笄之年就举行封后大典,寿伯侯在京都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连当初不可一世的肃王都败了下风。
第一卷 第45章 危机
后来皇后生了大皇子,举国同庆,寿伯侯成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国舅,他的身份地位更是无人能敌。这个时候的皇上已经不是那个年小不懂事的小皇子了,他知道寿伯侯的强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威胁,所以表面上对寿伯侯恭敬如斯,暗地里却训练了一个对他死忠的部队,为他伺机而动。
兴年历482年,太后在太和殿设了一桌鸿门宴。
皇上利用商议太子这个噱头把肃王和寿伯侯骗到席上,提前下了迷药趁他们毫无防备之意的时候把他们迷昏,然后皇上率领轻骑尉把两个位高权重的大臣绑起来,在他们还未清醒的时候叫人从嘴里给灌了鹤顶红。
寿伯侯本来就一身蛮劲,被人翘开牙齿后就已经惊醒,吐了半口药来,见他和肃王都是五花大绑的样子,突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用尽力气把钱币粗的麻绳给挣开了。据说当时太和殿大门紧闭,早就做好了防备工作,100多个轻骑尉使劲浑身解数才把寿伯侯给乱箭刺死。
肃王和寿伯侯死后,皇上给他们加了个忤逆罪,收了南城肃王的三个城池,把他们的子嗣发配到了边疆,寿伯侯的军令牌被皇上名正言顺地给收缴了,他的妻儿却是在皇后的苦苦哀求中在京都城偏僻的地方安置下来。
哥哥莫名其妙的死后,皇后整日郁郁寡欢,再加上太后本来就看不惯她的气势凌人,无事便在儿子跟前落井下石。后来皇上因为看到大皇子不喜读书偏爱刀剑棍棒之类的利器,更加深了对皇后的不满,在大皇子十岁那年皇上抓了个错把皇后配入冷宫。
皇后被打入冷宫,大皇子就成了无水之鱼,太子之位也早就被搁置东宫。偏偏鄂贵妃生的儿子只跟大皇子相隔两年,往日看着聪明沉稳的紧,鄂贵妃又深得太后和皇上的喜(霸气书库…提供下载)欢,所以大皇子就成了宫里最讨人嫌的人。
所谓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