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代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长辈,而长辈的秘诀在于发现孩子、尊重孩子甚至向孩子学习,因为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有效方法。这是我很深的体会。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亲子关系的好坏和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凡是亲子关系不好的,其教育是难以成功的;亲子关系好的,其教育成功率也很高。
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潜移默化看后劲儿,而不能急功近利图眼前。所以,只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孩子必定会有希望。
关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很有感触:
(1)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格教育。培养人格则要从培养亲子间的情感入手,有了良好的亲子感情,一切才有可能。
(2)代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长辈。每一位长辈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到解决代际矛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尊重孩子的权利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开始。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还不成熟,自尊意识往往处于嫩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成年人们更应当保护孩子的权利意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们给予特别的关注。
第15节:尊重孩子的权利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我们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是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是一个权利的主体。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不是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能力了才需要给孩子以尊重。
儿童的隐私权、行使民主生活的权利等等,都属于应受到保护的儿童的权利范围。儿童的权利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谈到孩子的生存权、受保护的权利,也许父母们还比较容易接受,认为孩子当然应该受到成年人的保护,但若和一些成年人深入探讨孩子的发展权、参与权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成年人几乎不能理解儿童为什么要有隐私权、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行使民主生活的权利等。在一些成年人眼里,孩子生来就是被保护的,而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所应该享有的尊重,成年人却很难接纳。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儿童的权利受到侵犯的事件。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给孩子那么多的权利,孩子还怎么管呢?不是无法无天了吗?
其实,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懂得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容易教育,因为这说明孩子们在成长。而且,儿童的权利是在教育儿童怎样更好地做人,而不是教育孩子逃避父母的帮助和指教。
我非常尊重我的孩子。
在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的问题上,全都是我女儿自己决定的,我只是给她一点建议。结果我女儿小学毕业选择了一个学习日语的中学,开始她妈妈不同意。但是我觉得女儿自己喜欢,以后还可以跟母亲用日语交流,便说服妻子尊重她的选择。
结果我女儿从初二开始参与学校组织的“民宿”的活动,把日本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来,一连接待了三次。在与外国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变得特别独立,特别懂得照顾人。后来她去日本“民宿”,我们也支持她。这样的生活使我的女儿更加独立,而且外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女儿对于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她似乎很“乐在其中”。女儿曾经在一篇名为《我的18岁》的习作中这样写道:
曾经有些人问我:“你选择学习日语、选择月坛中学,不后悔吗?”是的,我选择进北京月坛中学学习日语,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会受到一些限制,也许对将来的职业的选择也会受到些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我从不后悔六年前进北京月坛中学的选择,如果当年我去了重点中学,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我,更不会有这一部作品了。
学日语对我的影响是至深的,而我学日语的历史简直可以追溯到胎教。我母亲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着旅游方面的工作,怀我的时候就经常同日本人交流,恐怕我和日本的渊源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我还记得小时侯,妈妈从东京迪斯尼乐园带回了很多可爱的玩具,让我觉得日本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我还经常见到妈妈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同日本的朋友谈笑风生,我羡慕得不得了,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妈妈一样。如今这一切都实现了,甚至让我获得了更多。几次的异国之旅让我视野开阔,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大量接触日本的文化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使我不会一味读书而成为书呆子,生活充实而精彩。
······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教育需要创造很多环境,让孩子去体验。
由于我女儿习惯了独立,自己对自己负责,所以她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决心到外地上大学。这个选择也很好。我对女儿说,上大学到外地去,是离开家尝试独立的最好理由。
说心里话,我原来真想不到我女儿能考上复旦大学。我当时说,你去南京吧,南京师范大学可能比较适合你。我女儿特别喜欢复旦,后来就报了复旦大学。我们也同意她报。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决定,这是我们的一个教育观点。
2000年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看电视新闻,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来北京了,明天计划参观国贸的一家网吧,邀请女儿参加这次活动。
我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女儿,不料,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
第16节:如何对待孩子的权利
“奥尔布莱特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去!”
我有些不悦。心想: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怎么能如此轻易放弃?但我意识到了,这是孩子的权利,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于是,我平淡地说:
“随你便,这是你的权利,去不去答复人家就行了。”
见我毫无强迫之意,又专心看电视,女儿又转过头来,探询地问道:
“老爸,你说我去好还是不去好?后天我要考物理了。”
我很客观地回答:
“奥尔布莱特的确没什么了不起,但毕竟是国际少有的女政治家,你与这样的风云人物接触一下,增加一些阅历比考物理重要。况且,顶多几小时的事,也算休息,你不是很喜欢上网吗?”
女儿似乎有所悟,点点头说:
“5分钟后我做决定!”
女儿趴在沙发上盘算了5分钟,郑重其事地宣布了她去的决定。
第二天早晨,女儿穿一件黄色T恤和绿裙子,穿过美国保安人员的重重包围,进入了国贸附近的那家网吧。当身穿大红风衣的奥尔布莱特走近她时,她轻轻地与其打招呼和交谈,事后,女儿庆幸自己来对了,说:
“我在日本时见过小渊惠三首相,这次又见到了美国国务卿,开开眼界比读书重要。”
这件事让我沉思良久。我想,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自尊,而只有自尊才能学会做人。孩子虽然年龄小经验不足,但再小的孩子与大人都是平等的。成年人只有尊重儿童的权利,才能与其平等对话。从心理与教育的角度说,一个人只有在自尊自愿的状态下,才能释放出自身的潜能,与那些正向的信息对接,从而在参与中真正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