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杨国忠是了得,抱着一坛酒猛灌,还要侍女再给他弄两坛来,一副豪饮之壮。其实,他是不知酒味,心不在焉,在心里大骂李昌国。
此次平定吐蕃,若他出征的话,一定会立下不世奇功,丞相之位就是手到擒来,却是给李昌国破坏了,让他失之交臂。在这庆祝之时,他表面是欢喜不已,心里却是愤怒,把李昌国骂了不知道多少回。
“你们知道吗?我们龙武军立下大功了呀。”陈玄礼红光满面,喷着酒气,打着酒嗝,开始为龙武军大吹法螺了:“你不知道吧?进攻积石山就是由我们龙武军完成的呢,这些小崽,真是了得,积石山那么难打,竟然拦不住他们。”
“那是,那是,龙武军都会飞了,区区积石山谁能拦得住?”龙武军攻打积石山一事早就传遍了,谁都能说上一段半段的,众人酒意上来,凑陈玄礼的趣,不惜赞美之词。
“就是哦。”陈玄礼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儿,头一昂,胸一挺,自鸣得意:“历来用兵,只见地上跑,水里游,山上蹦,有谁见到从天上飞的?除了我们龙武军,谁也做不到,做不到。”
打了几个响亮的酒嗝,这扯起声音问道:“我们龙武军,厉害不厉害?”
“厉害,厉害,你那个大嗓门厉害。”李隆基冲陈玄礼一竖大拇指,似笑非笑的道。
陈玄礼象打鸣的公鸡般一梗脖,理所当然的接受了李隆基的“赞赏”,惹得群臣一阵窃笑,陛下明明是的损你,你竟然还不觉,就没见到你这样的厚脸皮。
君臣一边痛饮,一边说笑,说得多的就是平定吐蕃之事。到如今,李昌国的战法已经广为人知了,群臣人人耳熟能详了,不知道说过多少回了,眼下再度说起来,仍是热衷之极,谁叫平定吐蕃一事是华夏数千年来的头一遭呢?
百听不厌,百说不厌!
“陛下,治理吐蕃一事,可有回音了?”杨国忠打着酒嗝,大声问道。
他仍是念念不忘他的分封之策,这是他在吐蕃一事上唯一捞功劳的机会,绝不能错失。
“放心,李昌国他们一定有办法的,你还信不过李昌国么?”李隆基对李昌国有着绝对的信心。
群臣重重点头,大声附和。
李昌国就没有让人失望过,就是攻打积石山如此艰难的事情,他都有主意,都有办法,谁敢说他在这事上没有办法呢?
“李昌国从未让人失望过,你说是不是?”李隆基打个酒嗝冲杨国忠问道。
一听这话,杨国忠差点一口气没缓过来,李昌国不是让他失望,而是让他绝望。原本谋划的随军出征,去平定吐蕃,捞取军功,却给李昌国搅和了,让他与天大的奇功失之交臂。
“是是是。”杨国忠还只能强忍着愤怒,大声赞同。真是难为他了。
“陛下,李昌国他们的回书到了。”杨国忠的话音刚落,只见高力士从一个太监手里接过奏章,双手呈给李隆基。
群臣停箸不食,停杯不饮,睁大眼睛,盯着李隆基。
治理吐蕃这事为朝野高度关注,李昌国他们会出何种主意,群臣很是关心这事。
李隆基横过袖,把嘴角的油腻酒渍一抹,一把夺过奏章,三两下展开,睁大眼睛一瞧,脸色一变,大是吃惊。
“陛下,怎么了?”群臣中有心急的,忙着问道。
这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无不是暗中点头。
李隆基揉揉眼睛,睁睛睁得大了,再度浏览,突然爆发出一阵畅笑声:“朕就说李昌国不会让人失望吧,他还真没有让朕失望,他真有办法,真有办法,真有办法!”
一口气不知道说了多少个“真有办法”,一脸的惊讶,紧接着就是欣慰,无比的畅。
“陛下,什么办法?”群臣再也忍不住了,齐声问道。
然而,李隆基并没有回答群臣的话,而是端起酒杯,慢慢吞吞的把一杯酒喝光,咂吧着嘴唇,仿佛韵味无穷似的。
这是卖关,吊人胃口,群臣恨不得从他嘴里抠出答案,却又无可如何,只能任由李隆基骚包。
“你们猜。”李隆基把群臣那副急切样儿看在眼里,极是舒畅。
臣发出一阵磨牙声。
“陛下,是不是推行郡县。”李林甫眉头一挑。
“没错,是推行郡县。不过,比你的法高明多了。”李隆基身挺直,眼中精光暴射,道:“推行郡县就要花费很多钱,这让朕很是忧心。大唐平定吐蕃后,又要与大食大战一场,需要很多的钱粮,若是没有一个来源的话,这让朕揪心。李昌国的主意,不仅仅是推行郡县,还有法弄到钱粮。”
“不可能!”群臣齐声质疑。
“陛下,李昌国一定是谎言欺君。”杨国忠终于有机会攻击李昌国了,哪会错失这等良机,大声攻讦道:“吐蕃之地很穷,穷得只剩牦牛粪了,他就是有通天的本领,也莫想弄到钱粮,他这是欺君,臣请治李昌国欺君之罪。”
“杨钊,休得胡言!”李昌国是陈玄礼的爱将,攻击李昌国就是在剜他的心头肉,勃然大怒,指着杨国忠吼道:“你又没看到李昌国的奏章,你就敢妄言?陛下,臣请治杨钊妄言罪。凡事得弄明白了再说,你如此不明不白就胡乱指责人,有你这样的大臣么?陛下,得治杨钊的罪。”
李林甫当然不会错失对付杨国忠的机会,附和道:“杨大人,不得不说,你真是妄言了。龙武大将军所言极是,凡事得弄明白了再议不迟。你没有看过李昌国的上奏,你就能断定李昌国是不是在欺君?”
太李亨当然要帮李昌国了,道:“杨大人,朝野都说大唐之军不能越过积石山,李昌国就做到了,你敢说这是欺君么?凡事,得弄清楚,弄明白再说不迟。”
杨国忠着实太莽撞了,不少大臣附和。
“杨钊,你着实太莽撞了。”李隆基重重点头,道:“如此莽撞不能不治罪,降一级吧。”
杨国忠那郁闷劲头没法说了,平定吐蕃后,很多人升了官,他倒好,反而降级了,还没处说理去。
“陈玄礼,你念给他们听听。”李隆基把奏章抛给陈玄礼。
这是莫大的荣耀,谁都知道,李隆基是在报答陈玄礼派出龙武军出战之情。
陈玄礼喜滋滋的接过,展开一瞧,大吃一惊,声调尖细刺耳:“灭天竺?”
“灭天竺?”李林甫率先反应过来,大声畅笑:“妙!妙!果然是妙计!”(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尼泊尔归降
原创第十一章尼泊尔归降
“灭天竺!”一片尖叫声响起,出自群臣之口,个个睁大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我要精彩开始
吐蕃很穷,穷得只剩牦牛粪了,要想在吐蕃推行郡县制,难度不小。之所以难,就难在难以筹到钱粮,这让李隆基还有群臣很是烦恼,无不是在想办法解决此事。
哪里想得到,李昌国竟然有办法,还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办法,灭天竺就成。
这事还真是出乎群臣意料,仔细想想,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法。
虽然群臣没有去过天竺,对天竺却很了解,这主要来自两个人,一个是唐僧的游记,另一个就是王玄策的讲述。
唐僧西入天竺取经这事,吴承恩写成了《西游记》,脍炙人口,为后人传颂。不过,唐人却是依据他的《大唐西域记》了解天竺,在书中,唐僧把在天竺的见闻详尽的展现在唐人面前,是唐人了解天竺的主要书籍,唐朝大臣几乎人人都读过。
王玄策是有名的使者,对天竺很了解,差点灭了天竺。他的讲述同样是唐朝了解天竺重要来源。
有此两人,要唐人对天竺不了解都难。
他们知道天竺很富饶,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却又四分五裂,并没有统一,其实力有限,若唐朝要灭天竺的话,难度不大。
灭了天竺,不仅解决了吐蕃所需的钱粮问题。还会有很多节余,也就是说,唐朝又有一个重要的赋税来源,唐朝的财政收入又会大幅增加。
有了钱粮,唐朝就可以维持多的军队。可以大举开疆拓土,与大食一战的胜算就高。